联系我们
房地产商应放弃暴利追求
作者: 2009-02-12 08:35:51 浏览:51
[打印]

  在严冬里,地产商能否在资金上找到御寒的棉被成为存活下去的关键。时下,地产商热议的话题之一是:REITs(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)解冻。

  在2008年12月3日公布的"金融国九条"中,REITs在国务院层面作为一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融资方式被提出。日前,中国人民银行的权威人士明确表态:"就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(REITs),我们现在已形成了初步的试点总体构架,目前正在和有关部门会商。我们打算在与有关部门会商后将方案上报国务院同意,然后进行试点"。

  对于地产商来说,REITs被看作了继银行贷款、股市、债券之后,能解资金之渴的"甜蜜饮品",但REITs并不能成为救命稻草。那么,REITs现在在中国推出时机是否恰当?REITs推出背后的政策导向是什么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近日采访了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(下称"专委会")主任兼秘书长朱凌波。据称他目前正在和中信证券一起筹建一只REITs。同时,朱凌波谈及对房地产市场的看法时,说:"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放弃追求暴利,交易量肯定很快就大幅回升。

  目前并不是推REITs的好时机

  新京报:"金融国九条"提出"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"后,央行已经明确表态即将推出的试点框架方案,你认为央行会从哪些方面发力?

  朱凌波:央行从金融体系的健全,建立完善的更均衡的金融体系这个目的出台试点框架方案。一定会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型。

  央行来做,其有两层意思。一个是释放信号,房地产低迷调整时期,表明政府在金融体系上加大力度支持房地产的发展,其二还要考虑到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如何控制。

  央行的方案就是出一个框架,不会有太多实际的内容。其特点是带有公募方向,带有公开上市的法律条例的设计。比如如何试点如何选项目辅导然后和公开上市交易系统的对接。

  新京报:你的意思是信号意义大于实际作用?

  朱凌波:央行和银监会,就是发出声音。但是声音发出后,还需要市场化的运转,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机构深度进行产品研发。

  地产信托基金并不能完全解决开发商融资的这个问题,这只是一个方案,即便在5年内放开,通过这个渠道的融资总量也会很小,杯水车薪。但这是一种新的融资趋势。

  新京报:目前推出REITs,你认为时机如何?

  朱凌波:按照行业的发展和势头,选择时机是对行业周期的判断。目前这个时点肯定不好。一年内,各方对房地产的投资预期不看好。开发商尽量不拿地,拿了地的也拖着能不开发就不开发。但是从政策法律环境和行业周期发展来讲,未来总要走这一步,这个期间是我们做所有推广、启蒙和筹备的最好的时候,现在把所有的模板都做好,等到大势好的时候再伺机推出。

  另一个层面来讲,针对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创新还没有到衍生品这一步,连一级的创新产品都不到。我们的融资主要渠道还是银行信贷,所以现在是希望健全融资体系。

  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放弃追求暴利

  新京报:据你了解,监管部门出台这样一种声音,其背后反映出的整个行业的现状是如何的?

  朱凌波:监管部门发出这样的声音,要推出框架试点可以说是和行业的规律吻合。包括呼吁推出针对商业地产特点的银行贷款,推并购性金融贷款等。

  此前,主流模式是开发商杠杆性启动,以预售项目的回收资金再贷款,投入下一个项目的开发,而且开发商不想和其他机构分享利润。但到了这个时段,开发商都非常难受。拿了地要想启动项目投入开发,但靠庸俗的社会关系,早已很难从银行贷到钱。预售市场又没有交易量,定价也上不去。资金供给空白,这个钱哪来?绝大多数开发商会进行民间融资,但是成本又很高,没有30%的年利润根本拿不到。开发商现在能接受比银行更高融资成本,10%到15%的年利率基本都可以接受了。

  新京报:你怎么看此次房地产行业的调整?

  朱凌波:房地产业的复苏有个过程,政策呼吁、购房者观望、开发商自我调整。这次危机给开发商带来两个问题,一个是当前遇到的问题,一个是未来的发展模式,开发商自身调整运营和盈利模式,行业要接近社会平均利润。如果开发商把平均利润和定价调整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空间。如果把利润空间定在25%以下,消费者肯定可以接受。也就是说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放弃追求暴利,交易量肯定很快就大幅回升。

  首只基金募集规模设定为5亿至10亿元

  新京报:你长期以来一直在酝酿以私募基金的方式解决商业地产融资问题。请介绍一下你们要推出的REITs的运作模式?

  朱凌波: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结构中,要加入金融机构,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。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参与,第一期可能是象征性地投资。基金的募集对象,主要是江浙一带的老板,但同时要向一些对基金投资模式有所认识的真正的专业投资者靠近。

  首期基金投资组合分两个阶段。第一阶段由于更多考虑做出示范效应,不可能投很长期的项目,持有型物业的占比不会很高,债权类、夹层类(债转股)和持有型物业的配置比例约为4:3:3;第二阶段,将会把比例倒过来,淡化债权类投资,加大股权型持有型的投资力度,可能会占到40%或50%。

  在原先的方案设计中,为便于募集操作,首只基金募集规模设定为5亿至10亿元,并不考虑面向海外基金募集。而现在这一点也做了调整:第一次募集完毕并运作成功后,将引进中信证券和相关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和日本、澳洲和美国的海外基金,并加大募集范围和力度,二次募集额度将放大至30亿元到50亿元,并积极推进海内外公开上市。

  目前我们是在和中信证券合作,他们参与方案的策划和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。

  新京报:你们的私募形式和央行即将推出的框架性试点方案有何不同?

  朱凌波:从政策法律上,私募基金完全是民间的操作,不涉及监管层的问题。我们是募集现金投入到开发商最缺钱的节点;而央行的公募模式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,是将资产打包上市做交易。开发商拿到土地实现预售前,和拿到银行按揭前这个阶段是开发商最缺钱的时候,按照央行框架做的公募基金不会投到这个阶段。

  新京报:目前的进度如何?

  朱凌波:现在都是概念的阶段方案策划的阶段。我认为REITs真正能做起来的是私募基金,但是目前都在策划、筹备阶段。

  目前房地产商基本否定现模式

  新京报:募集资金的渠道有哪些?

  朱凌波:我们专委会从4月12日成立,半年内在全国各地在推。但是现在有很多瓶颈。首先资金募集的问题。做信托产品是一个模式,还有就是银行可以做理财产品,向社会募集资金。现在保险和社保基金已经放开口子,但是限制很严格。我们做第一轮的时候完全面向民间资金。第一种是金融投资机构,担保、信托公司。第二种就是房地产专业投资人即房地产商。第三就是以江浙为主体的投资者。第四种就是房地产产品的终端客户。

  新京报:遇到了哪些瓶颈?

  朱凌波:我们在做这种推介的时候遇到的困惑:金融机构在投资模型和案例没有成熟的时候,金融机构是不会参与的,风险没法控制。前几天还在和担保公司谈,政策到这个时候,他们已经开始有兴趣参与。房地产商这个群体,基本否定我们这个模式,认为用本行业的钱投入到本行业,不符合国际惯例,再者就是房地产商本身就缺钱。第三类就是资金成本的问题,江浙一带都是短线的钱,希望短时间内得到回报,而且其要求15%的资金回报,对基金运作的投资回报压力很大。

  新京报:公募和私募,哪种形式基金的风险更大?

  朱凌波:国外的经验讲,公募的风险更大。这次美国金融危机,风险最小的都是私募基金,因为其内部结构设计和团队设计,要求其基金管理人员的能力很高,要保持长期的稳定性和专注性。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比银行要更加严格,银行融资要求担保加抵押就可以,但是基金不但要求项目资产抵押,还要求其他资产,再转股要求,还有对赌协议等。

注:本站招标、拟在建信息为企业单位免费自行发布,投标前请严格审查,谨慎交易!
声明:本网站所登载之内容,如有侵犯他人声誉、版权或著作权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,请来电或来函告之,我们将予以更正。
  • 上周热点